【苏州市】服务中心 > 欢迎访问技术服务网,联系在线客服免费解答故障!
如何看待妈妈的唠叨?唠叨的母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
常言道:母爱恩重如山。
我爱我的母亲,在我的心目中,母亲总爱唠叨,她老人家虽未曾读过书,没有文化,但她禀性聪慧,唠叨起来,会很快进入角色,或喜形于色、或声嘶立竭、或横眉怒目、或声泪俱下,而且唠叨起来则没完没了。
从小至今,虽极厌烦母亲的唠叨,但从母亲那嘴中唠叨出来的则是富有一定的哲理性的,让人有所思、让人有所学,也就是母亲的唠叨教会了我的为人之道,做事之理。
最初闯入我脑海记忆中的唠叨是我们兄妹四人上学时,常因偷懒,致使作业没有按时完成而受到老师罚站,母亲知道后,虽不打骂我们,而那“养儿不读书,不如养头猪”“人不学不灵,钟不打不鸣”“水不流会发臭,人不学会落后”等一一连贯的唠叨从早到晚在我们兄妹身边回荡,并结合她小时候,因家里穷,兄弟姐妹多,祖父母则不让她去读书,以至落个今日“一字不知横画”,想到如今没有文化是多么的苦啊﹗并希望我们再穷、再苦也不能荒废学业,走她那没有文化的路子了。
也许正是母亲爱唠叨的缘故,就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唠叨个没完。甚至我们几个字写不端正一点,被母亲发现了,那些“没学会走路、就学会飞”“人怕笑,字怕吊”的唠叨会听得是让我们头脑发胀,这种滋味是他人无法感受到的,有时候我们听烦了,就会想方设法避开一伙儿,若实在避不开,只好身坐家中,两眼观窗外,脑中尽想玩乐之事,而母亲则认为我们正认真听她唠叨,就更加用心去唠叨了。
这样一来,我们兄妹对母亲的唠叨都有一种恐惧感。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恐惧感和母亲那无休止的唠叨,才促使我们很好地完成学业。否则我们如今又是文盲一个,又要重演母亲那没有文化的老戏,我从心底里感激母亲当年的唠叨了。
毕业在外工作后,有时忙中偷闲回家看看那年迈的父母亲,满以为自己已长大成人,又参加工作了,这样一来回家便是客,母亲本应高兴还来不及呢﹗总不会再唠叨个没完没了吧,可谁知母亲对我们回家高兴之外,还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亦不忘向我们播撒“多学他人长,少说他人短”“行船靠帆,创业靠志”“要想精通,十年苦功”“吃人的嘴软,拿人的手短”“损人利己得人憎,公而忘私得人敬”这一诸多的唠叨从早到晚也不间停片刻。
也正是这些唠叨在我们的工作中或让我多思、细心、敬业,或让我正直、谦虚、清廉,当母亲看到我们兄妹四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绩,双手捂摸着那一叠叠得来不易的荣誉证书时,母亲流下了热泪,她感到很欣慰,眼泪也禁不住流到手中那一叠的荣誉证书上,从母亲那细流的泪水中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用心良苦,是母亲通过那不厌其烦的唠叨,把她的智慧、她的期望、她的信任、她的做人之道赋于我们,尽职尽责做到一个伟大母亲辛苦培育子女的神圣使命。
如今,我们兄妹已先后成家立业了,或为人夫为人父、或为为人母,然而年迈的母亲仍忘不了从她那嘴角抛出习惯性的唠叨,她虽对孙女们百般呵护、疼爱,但也时常在孙女们面前唠叨我们教育子女要做到“严是爱、容是害,不管不问是祸害”“树叉不剪会长歪,子女不教会变坏”。
在生活上,她一向很注意卫生,对我们动手做的任何事情除了不放心外,还时常唠叨这个如何如何洗净,那个如何如何擦干,这个该怎样打扫,那个该怎么清理,宛然像一个指挥官或参谋长什么的,这样的唠叨或许是多余的,可能没有人会喜欢它,但它却在母亲的口中得到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,把凝聚着自己的寄托、希望和关爱赋予我们,但它也蕴藏着一个深厚的母爱。
是啊﹗做母亲不易,而做一个称职的母亲更不易,唠叨兴许是母亲的一种天职、是母亲对于子女们的逆耳忠言,是母亲赋予子女们的特别母爱,但我们也可以断定,母亲是这世上最有资格唠叨的人。
Ta。
如何看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不折腰?针对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行为写一段话
陶渊明之所以这般出名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,也是因为他也如李白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般的,有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”的骨气。那么,陶渊明是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?若说只是凭骨气,那么,我们的这位大诗人,恐怕连发牢骚的力气都没了。陶渊明(352或3…陶渊明之所以这般出名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,也是因为他也如李白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般的,有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”的骨气。那么,陶渊明是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?若说只是凭骨气,那么,我们的这位大诗人,恐怕连发牢骚的力气都没了。
陶渊明(352或365年—427年),字元亮,又名潜,私谥靖节,世称靖节先生。浔阳柴桑人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陶渊明,这个历史上很出名的人物,流传了几千年,从小学我们就知道他,读过他的诗词的人,都被他的自然性情所吸引,采菊东南下,悠然现南山,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,都想去做他一样的人,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,人人更是想远离城市喧嚣,隐居山林。陶渊明除了留给后人丰富的知识食粮——诗词,还留下了一种人人追求的精神——隐居。
可是陶渊明为何敢毅然辞官去归隐,他怎么会有如此霸气,没有了生活来源他怎么生存,他的家境状况又有多少人知道?这就要说,陶渊明也是出身名门,曾祖父陶侃是战功赫赫的两晋名将,死后追赠大司马,位在三公之上。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,亦为地方大员,母亲是名士孟嘉之女。家境条件如此优越,必是绫罗绸缎,山珍海味,享用不尽。陶渊明打自小就是一阔绰的公子哥,去做官也就是他生活得的调味品,代代为官,他不去做官,岂不是对不起祖宗,脸上无光。 历史书记载,到了陶渊明这代,家境没落,所以他最早出仕当官为州祭酒,做州的文职公务员,乃为生活所迫,目的在于挣工资维持家用。然而很快他就受不了繁复的文书工作,辞职回了家。之后的时间里,陶渊明反复辞职,可谓是辞职专业户,一生辞职多次,简直把官府当旅馆,每次都呆不了多久就挂印而去,不愧为辞职界的翘楚。数年的仕宦生涯,使当权者也多多少少耳闻陶渊明的名声。
辞职后没多久,陶渊明收到了彭泽县令的任命书,犹豫再三,他决定再尝试一次踏入官场。然而很快,诗人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适应那里繁杂的政务和森严的等级,在一次接待上级监察官督邮的活动中,他因不愿卑身事小人而发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,任性地解印去县,并赋《归去来兮辞》表明心志,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屡次身陷碌碌仕途的否定和追悔,决心从此以后归心三径,不问世事。这就是历史上陶渊明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事件,有多少文人志士敬佩他的精神,效仿他的行为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
可是辞职之后的陶渊明,依然家财万贯,有这个底气,谁人敢能比?虽然到了陶渊明这一代,家境没落,可是又能没落到什么程度,他们家的家世到底多大,谁又知道,不是所有人都有陶渊明的霸气。据古书记载,在魏晋时期,辞官之后的陶渊明家里依然良田百亩,家境还算优越,这就是他的底气。辞职不久的陶渊明生活还是可以的,家里还有仆人,丫鬟伺候。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职,也辞得最为彻底。此后,陶渊明一直归隐田园,尽管不乏友人的推荐和朝廷的征召,但他始终没有再离开过那片松菊,没事喝喝酒,看看山水美景,锄锄地,采采菊,写写诗,生活也怡然自得。
所以并不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,而是人家根本就不在乎朝廷的这点俸禄,因为他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资本和底气。即使辞职去农村种田,去世界看看,也要给自己存点积蓄,留条后路。可不是人人都可以不要五斗米的,隐居,醒醒吧。
Tags:。
本页网址:(喜欢请分享转发,谢谢!)